临朐算命 临朐暖水大集
临朐暖水大集
暖水大集作者 | 李守祥
腊月初,正月半,闲的农家无事干,“二七”赶个暖水河,“三八”赶个三岔店......这是流传于嵩山一带的一首弹词,传唱了数百年,家喻户晓。
以前,临朐嵩山一带有二个大集,“暖水”是其一。暖水大集位于嵩山脚下、石河西岸、旧村之东的平旷地带,今嵩山水库大坝后面,1966年10月修建嵩山水库,暖水村和大集整体搬迁至村西500米处。
嵩山又名七宝山,距县城30公里,史乘多有记载。《民国临朐续志.山水》“在县治西南六十里,一名七宝山,盖西南境之主山也。……”暖水河村又名“暖水”,与温泉有关,现存古碑有文:“大明国山东青州府临朐县,乡曰孝慈,社曰仁礼,以泉为名暖水河。其泉大寒不冻,大旱不涸,后有主山,迢递而来,前有嵩山,广出七宝,左有凤凰翔舞,右有暖水环绕,山明水秀……”
暖水村面青山、临浩水,扼齐国古道之咽喉地段,占据地利,自古商贾云集,成为一方贸易名地。据老人们讲:以前嵩山人家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农历逢二、排七赶大集,赶集那天,会看到商贩纷至。有挑着担子顺着山路走来的;有推着小车赶来的;有拉着地排车来的;有赶着牲口来的,正如评书艺人所说“挑挑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卖米的,卖饭的”……
解放前,暖水集上店铺比立,主要有旅店、饭店、骡马店、铁艺店、粮店等,中间一条石铺大街,用石条铺成,大街连着小巷,往来贯通。街上有古槐二株,石槽七八个,附近有一眼古井,井水甘冽,是过路人的茶桶。赶集前一天晚上,市场的夜很迷人,各家店铺都做着准备,最忙碌的要数饭馆了,饭馆里忙着制作豆腐、凉面、包子、油饼等食品。
一大早,赶集人陆陆续续从崎岖的山路上赶来了,他们挑着、扛着、说着、笑着,集市一下子喧哗起来,最拥挤的时候,只见黑压压的人头连成了一片。人群中,男人穿着清一色蓝色、黑色粗布衣裳,脚上穿着厚底布鞋,大姑娘穿花衣、花鞋,留着长长的辫子,格外显眼。
集上的物品多而丰富,且随着季节变换:春天有刚从地里割下的新鲜韭菜和山里采的荠菜、还有刚出窝的鸡蛋;夏天有黄瓜、西红柿,水果有李子、杏子、桃子;秋天有豆角、西瓜、柿子、苹果;冬天有从窖里掏出的萝卜、白菜和刚出土的山药,还有粉条、豆腐干……腊月里的年集最热闹,平时再拮据的人家,过年都要赶回年集,灌几斤醋,装几瓶酒,称几斤豆腐,还要割几斤猪肉,给孩子们买几张年画和几支鞭炮……这个时候,集市上的颜色丰富起来了:白的豆腐,红的鞭炮,绿的蔬菜,黑的木耳,蓝的布料,花花绿绿的年画,红红火火火的集市,把山乡装点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集市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又称市井,《管子•小匡》有“处商必就市井”句。据记载,暖水集建于明初,盛于清末民国,如果从暖水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分析,这个集应当更早。
暖水河村位于县西南部,坐落在齐长城脚下,西与淄博交界,北与青州接壤,西南与沂源毗邻,自古属于齐国边境。早在西周初期,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解放后考古发现了暖水河、西井、青石崖、泉头、九杰等多处西周遗迹、东周古村落遗址。由此可推测这个集可上溯至战国时期。
从明至清,暖水集贸市场日益繁荣,民国初期进入鼎盛时期。南北大街为布市,以交易布匹为主;北门是杂货市,卖锅、碗、瓢、盆和条编、工艺品,南门是山果市、粮食市、菜市、牲口市。山果市里摆满了当地的特产,有山楂、核桃、柿饼、杏米、栗子等,外商纷纷前来采购。粮食市上最出名的莫过于“西井麦子鲍庄谷”了。牲口市里交易马、牛、羊、鸡、犬、豚“六畜”,买卖兴旺,市内经纪人非常活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商朝就有了商品交易,专家说这是商朝的来历,在两千多年前出现了经纪活动。古时候经纪人被称为 “驹侩” 或“牙人”,明代把牙人分为“官牙”和“私牙”,同时还出现了“牙行”,指代客商撮合买卖的店铺。暖水河集上虽无牙行,但是牙人还是不少的。干这个行当的人,大多社会关系多,市场信息灵,办事老练,有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精明会干,能说会道,能保护客户的利益。经纪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他们有一套交易的“行话”和“手势”,外人根本听不懂也看不明白。交易时经纪人把指头伸进卖者的怀里与卖者摸指头,暗暗商定价格,这个价格只有经济人和卖方心里清楚,协商好价格后,经济人用同样的方法与买方议价,经过几个回合的撮合,最终使买、卖双方满意成交,自己赚取好处费,这种交易被成为“摸驹侩”。还有一种交易方式,就是买卖方委托经纪人去卖买,支付一定好处费。1958年国家出台政策取缔经纪人,暖水集上的经纪人陆续退出市场。
暖水集上还有柴草市、木器市、年画市、鞭炮市、理发市、香料市、膏药市、杂耍摊等。南来的北往的小货郎,他们平日走街串巷,挑着货担,唱着山歌,卖些化妆品、颜料、绦子、针线,如果逢集也去凑热闹,想赚些钱财养家糊口;柴草市主要交易做饭的木柴和干草,卖方多是城里客户;木器市常年经营家具,主打产品是雕刻精美的太师椅子、箱子、柜子、马鞍等,椅子图案讲究龙凤搭配、阴阳和谐;条编市主要经营条编工具,有匾、篓子、筐、牛笼嘴。画子、陶瓷、杂耍摊等季节性很强,交易时间很短,前后只有十几天。
年关将至,来自潍县的木板年画就占了一条街,到处是“门神”、“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等,给人们带来吉祥和祝福。还有杂七杂八的炕头画:“李逵夺鱼”、“吕岳法宝胜姜尚”、“关公单刀赴会”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腊月二十二和二十七,画子市内顾客接踵而至,有买画的,更多的是看画和学画的。画上大多配着通俗易懂的文字,人们一边看画一边读着上面的文字:“江南有个沈万三,天天打鱼在江边……”。春节后杂耍摊人气旺盛,货物种类很多,什么小泥人、泥哨子、拨浪鼓、猴子爬杆等,花花绿绿,小孩子特别喜欢。用泥制作的憨态猪和十二生肖,鲜活灵动,很吸引人。
正月十二暖水大集,拉开了元宵节序幕,来自四邻八乡的人早早赶到集上,有一部分人做生意,更多人是来看表演的。集上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的,一队接着一队,整个大集成了欢乐的海洋。烟花爆竹市场火爆起来,客商竞相把自己的大鞭挂起来燃放,一边燃放,一边高喊:“鞭炮一响,黄金万两”、“响亮响亮,人才两旺”,毕毕剥剥的声音如一片响云,笼罩了集市上空,在嵩山脚下荡漾。
赶集的人多了,吃饭的人就多起来,暖水河的“饭食”很出名气,多是些小吃,主要有水饺、面条、馄饨、稀饭、煎饼、火烧、豆腐脑、萝卜丸子、地瓜锅等。所谓地瓜锅就是在集上支一口大锅煮地瓜,那是为贫穷人准备的饭食。暖水集上卖的煎饼,用小米加大豆制作,到了冬天,加工的柿子煎饼,饼体菲薄,外观红润,香酥可口,吃着香,咀着甜,备受青睐。
集上也有大饭店,较著名的有王家店、赵家店等。王家店系本村人开,以“十二八”闻名,“十二八”即“十二个碟子”和“八个碗”的菜肴,成为一方名宴。“十二八”是在“八八”基础上演变而来,今天又变成“十六八”。“十二八”是当地最有名的酒席,也是规格最高的喜宴。首先精心选原材料,从猪肉到青菜、调料又称大料,必须精心挑选,做到精益求精。其次还要节约,做做到不浪费,办多少桌席该用多少肉、菜、调料等事前必须核算清楚。每一道菜还要体现出浓郁的喜庆和当地文化特色。
十二八席,席面为12碟,8个碗。12碟由四凉菜、四干炸、四小炒组成;八大碗用炖、蒸、熬、烩等不同方式制作菜肴,内含鸡、鱼、猪肉等原食材,暗含“四平八稳”、“四季大发”之意。必须做到荤素搭配,蒸炒煎炸,样式俱全。
制作菜肴时,必须加入自吊高汤,高汤也是宴席的重要环节。用大骨、老鸡、猪蹄为主原料,放入八角、桂皮、砂仁、豆蔻、花椒等香料,用慢火炖成。十二八席中的蔬菜全部是当地菜农自己种植的,原料几乎含盖了当地名贵蔬菜,体现了最高规格和美好愿望。
碟子菜上齐后,再上八个大碗,一般是炖炸鸡、炸鱼、蒸排骨、红烧肉、鸡肉丸子。丸子是宴席即将结束的标志,最后再上三个菜,一般是炒黄花、炖炸肉、炖粉条、土豆之类,宴席配菜就完成了。
每一道菜都有名堂且名目繁多,如青龙摆尾、带子上朝、富贵有余、大鸡大利、财运满园等。菜品颜色非常讲究,红是红,黄是黄,白是白,汤必须清澈。
王家店里还有道“压席菜”——鸡肉丸子,闻名遐迩。制作鸡肉丸子属于王家祖上的独创手艺,用料严谨,工序繁多,所做丸子可炖可煮,醇香可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成为美味,传承至今。
香料市内香气馥郁,货摊上摆满了来自各地的香料,什么茴香、八角、桂皮、砂仁、花椒之类,令人驻足。特别是那些生意人,一边卖货,一边“上纲”。上纲是俗语,就是吟唱着宣传自己的产品,相当于口头广告,语言通俗,朗朗上口。例如你买良姜时摊主就吟唱起来:
“说良姜,道良姜,良姜不出山东地,出在峨眉大山上。山前属阳见贝母,山后属阴出大黄,半阴半阳出良姜。”
那调子悠扬起伏,高低和谐......
卖八角茴香的唱到:“东屋里炒菜西屋里香,一直香道大街上......”与香料街相邻的是“艺人街”,那里可谓“群星灿烂”。打拳的、卖艺的、厘头的、打莲花落的......总之各色人物,为了养家糊口聚在一起,各显“才艺”。厘头、叫街属于下三滥技艺,这些人为了生计耍“无赖”,为市人所不耻。
艺人中也有不少杂家,他们见多识广,久闯江湖,阅历丰富,一听他们的开场白就知道有些来头。拉着长腔,用粗犷的调子唱起来,集市上空回荡着绵长的声音:
大江滚滚向东流,来往江湖不断头,人穷了当街卖艺,虎饿了独霸山头。
......
打“莲花落”者,他们在集市货摊上闲逛,见什么说什么,一套一套的。如见到卖肉的,就唱起来:“先拜将军后拜臣,今天遇见大贵人,遇见贵人我喜欢,伸出手来讨赏钱”。见到卖白菜的就唱:“小白菜,叶儿黄,三岁两岁没有娘。跟着爹爹还好过,就怕爹爹娶后娘”。见到卖鸡的就唱:“大公鸡,上门楼,婆婆送了花来了。什么花?大枣花。煎煎炒炒,给婆婆咬咬。咬不动,打孩那腚”。见到卖花椒的就唱:“麻椒树,耷拉枝,上面结了个小麻妮。麻妮麻妮你好巧,两把剪子一起绞。左手绞的牡丹花,右手铰的灵芝草。灵芝草上一对蛾,扑愣扑愣过天河。过去天河是俺家,铺下凉席打芝麻。一碗芝麻一碗油,俺和姐姐同梳头。姐姐梳的光油油,俺就梳的毛抖擞......”
这些人说完后就伸手要钱,卖家给了会马上离去,不给就纠缠不休。集市上多是小本生意人,经不住一批又一批讨要者,都不肯拿钱,这些人就恶言相加,如:“七上八下九半坡,十月里老獾不离窝”。大意是说,根据獾猪的生活习性,山民农历七月须到山顶上捉拿獾猪,八月份到山下捉,九月份在山腰捉,到了十月份,獾猪就冬眠起来,在窝里不动弹。寓意不言而明,让人听之生气,但是又不足和这类人去评理计较,没有办法就得施舍一点,打发走人。据老人们讲,这些打莲花落的多来自寿光、广饶等地,当地人鲜少。
暖水河集和其它大集一样,是商品和商家的大杂烩,也是人物的大杂烩,官、吏、僧、道、艺、工、猎、儒、丐都会来到这里。口头相传,民国时期大集上很热闹,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理发、小吃店等,还有中医、车子修理、看相算命、修面等小摊。大的店门挂着彩旗,招揽生意。街市人流中,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老妪,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馆中醉饮的富家子弟,有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无所不备。于是赶集的人说:“来到暖水河集,什么人都能见到;来到暖水河集,什么话都能听到;来赶暖水河集,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到了暖水河集,没有卖不了的货物。”集上的人来自各地,他们南腔北调,说什么的都有。方言、俗语、俚语、行话、黑话、谚语、童谣、歇后语等,文雅的,粗鲁的,无所不有。常赶大集就学一些民谣或见识。如:
天上下雪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亲戚朋友拉一把,酒还酒来茶还茶。
金菊花,穿绿衣,梳妆打扮爹娘喜。
妹妹看到笑嘻嘻,哥哥看到坐坐起。
正五九月不进冬,二六十月北防空,
三七十一不进西,四八十二南方凶。
平时赶集需纳税,但是到了腊月二十二、二十七就免税,货物卖的比较便宜,赶集的人蜂拥而至,从日出一直赶到日落。
在岁月的长河中,暖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市文化,其核心价值观是买卖公平、公买公卖、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诚信交易。平日里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市场上闲逛游,甘当义务监督员,主持公道,调解纠纷。
在这里曾发生一起流传至今的故事:某年春节后,暖水河村修路,开山劈石,工具不足,便派了一位长者到附近的璞邱村去借铁索用。双方互不认识,但是长者说他在暖水集上住,门前有棵古槐树,对方听了说:“自古暖水人重信誉,这个忙得帮”,于是爽快的把两挂铁索借出,借锁人口头承诺:到八月十五前送还。可是村里人修路没有具体规划,农闲时就修,农忙时就停,到了中秋节还没有完成。是否归还铁索?大家一番议论,最后达成共识,再用一阵子,到年关时去送,可带厚礼,表达歉意。到了年关,借锁人带着铁索和礼品诚惶诚恐的去了璞邱村,详细述说了延迟的经过,并一再致歉。对方也没责怪什么,只是随便说了一句“都说暖水人讲诚信,看来是虚名在外啊!”
借锁人带着深深的愧疚回到家,长叹一声,对家人说:“人无信不立,千不该,万不该,我做了一件失信于人的事情,已无颜苟活于世。”从此,卧床不食,家人及邻居来劝导,他充耳不闻,不久便离开人世。这是一件因区区小事酿成的悲剧,听来让人心酸;同时又是一件用生命捍卫诚信的故事,让人受到震撼,生命诚可贵,诚信价更高。
市场的不断繁荣和发展,给暖水和周边村带来了许多商机和财源,一些精明能干的人率先富起来,先后有“桥头刘,暖水王”,他们牛羊成群,良田百亩,富甲乡里,成为一方财主。当然桥头的“刘家”非常富裕,《临朐县志》中有“邑内富者,东数朱门西数刘”之说。
繁荣的市场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商机”,许多投机者盯上了这里,时间久了,就有了黑市,不过规模不是很大。暖水有一条巷叫“黑巷”,主要倒卖私盐,黎明或傍晚交易,称作“早市”或“夜市”。除此还经营卷烟、土炮等,黑市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大集体年代,是计划经济,买什么商品都凭“票”,这里也是粮票、布票的倒卖窝点。
说书市里聚人气,平时说书的二三人,到了年关或春节后,闲暇时间多了,说书的一坐就有八九人,他们拿着檀板,边说边唱,很吸引人。说的主要有《金鞭记》、《大破孟州》、《杨家将》、《刘公案》等。听书的人很多,有不少老人和小孩。有些说书人,说得不精彩,听众少,他们干脆卷起书摊,帮着人气旺的说书者拉客和收费。忙是不能白帮的,主人自然会赏顿午饭吃。当时没有广播、报纸、电视,更谈不上网络,听书除了消遣外,也是获取文史知识的重要渠道,附近有些人逢集去听,白天听了书,晚上回家后模仿着说,且不收费,四邻都去听,听得很有味。
暖水集虽处山乡,却与国家休戚与共,不忘传递时代声音,刘瑞卿舍家抗日的故事成为美谈。刘瑞卿(1913——1965),生于桥头刘家大院,七岁入学,十六岁考入济南齐光中学,当时正值“五卅惨案”发生时期,济南各大中学生纷纷起来罢课和示威游行,反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声讨日寇的滔天罪行。齐光中学学生也参加了这一爱国运动,他们冲破当局束缚,组织学生演讲团,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刘瑞卿是演讲团的积极分子,不久他参加了学校的进步组织“青救会”。国民党山东政府下令查办各学校“闹事”的学生,刘瑞卿是被追查的重点对象,迫于当时形势,他离开了齐光中学,考入辛(店)——沾(化)公路站,不久被提升为副站长。他以工作为掩护,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刘瑞卿辞去公路站副站长职务,毅然返回临朐,组织抗日武装。他回到家乡,动员自己的亲兄弟和堂兄弟一起拉起抗日队伍。到1938年10月发展到100多人。12月共产党领导的临朐县独立团在暖水河村成立,刘瑞卿毅然率队加入了独立团,并被任命为副团长。部队成立后,面临两大困难:缺乏武器和部队给养。刘瑞卿知道自己家中有粮食,便向父亲提出解决部队吃饭问题。父亲听后,怒火万丈,严加斥责,刘瑞清据理力争,他对父亲说:“现在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只有保国,才能安家,国家危亡,家何能存?现在是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人出人,一切为了抗日。咱家有粮有钱,有什么理由不奉献给抗日救国大业呢?”最后刘瑞卿不得不用匣子枪指着父亲才“做通”了思想工作。此后,独立团一个连住在其家中,吃住近半年之久,随后刘瑞卿又动员父亲献出了在家中护院的八支枪,其中手枪两支,匣子枪三支,步枪三支,并拿钱买了一匹战马。
刘瑞卿舍家抗日的爱国行动,受到了一支队司令员马保三、副司令员钱钧的鼓励和表扬,称其为“毁家纾难的楷模。”当时马保三带兵600余人,以暖水河村为大本营,开展斗争。他治军严谨,纪律严明,对当地群众秋毫不犯,还帮着去剿匪,深得群众爱戴,成为嵩山人民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
春来秋去,几度寒暑,暖水河大集也经历着沧桑变化,从明立集至今已三迁。解放后,暖水河集没有大的发展,相反规模日益萎缩。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临朐县供销社先后在这里举办过三次物资交流会,盛况空前。县社邀请外地剧团唱戏,还有马戏团表演,本县吕剧团献艺。主要表演大型古装戏剧《三姐下凡》、马术“走钢丝”和现代吕剧《李二嫂改嫁》等。有了剧团,引来的人就多,人多了就有商机,嵩山公社各“大队”也来做买卖。当时正值建国初期,文艺生活贫乏,物资交流会既是经济的盛会,也是文化生活的盛会,在暖水河大集历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今天的暖水河集仍然是自由贸易的重要市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暖水河集的鲜花、盆景、根雕、房屋装修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业人员日益增多。
在古代是没有花市的,那个时候人们能解决温饱就算不错了,哪有心绪养花?许多艺人开场子时说:
莫进州衙与县衙,劝君勤俭做生涯,教子教孙多教艺,栽桑栽树莫栽花。
说得多么地道啊!可是这话不适于今天。
在自然经济时代,集市承载着多种功能:贸易功能、信息功能、文化功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当然它的功能还有很多,比如人们到集上相亲,集市成了“牛织”相会的鹊桥,过去男婚女嫁是“媒妁之言”,“乡亲”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于是男女双方就选择了在大集上见面,成则大喜,不成也不会感到尴尬。
岁月悠长,日子苦短,多少年过去了,还是五天一个集。集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低矮陈旧的旧店铺不见了,一排排规划整齐,排列有序的店铺拔地而起,成为贸易小区。小区里有超市、专卖店、小卖部、粮油门市部、书店、私人诊所、婚纱影楼、美容店、酒馆、洗浴中心……街上的行人着新潮衣裙,挎着时尚肩包,嘴里还哼着小曲……变化最明显的要数山里人赶集的交通工具:过去菜农卖菜时背的小背篓、推的小木车、赶的毛驴车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三轮车、摩托车、客货两用车。赶集的、逛街的都坐面包车,既省力又省时。男人们赶完集去理发店理个发,碰见老朋友就去饭馆喝几杯;女人买几套自己喜欢的衣服,去美个容,坐到小吃摊上品尝一碗特色小吃;年轻的伴侣相约着去婚纱影楼照个相,看一看红木家具,再去瞅瞅电脑、冰箱、洗衣机……
日子在变,集市也在变,不变的是“逢二排七”赶大集和那些记忆。
李守祥 ,临朐县嵩山小学数学教师,出版个人专著《山那边——我的体验教育》一部。业余时间喜欢公益助学。他常说:多一腔真爱,多一份关怀,就是最好的教育。
青州记忆丨南燕国兴衰探源
广固城是青州的古城,这里曾作为帝都,出过两个皇帝——慕容德、慕容超,这也是山东历史上唯一出过皇帝的帝都。关于慕容德和慕容超,《晋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内容多有相似之处,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作者略作整理,以白话文叙说事情经过。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十六国时南燕创建者。公元398—405年在位。鲜卑族。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人,又名备德,字玄明。慕容皝少子。慕容儁时,初封梁公。历幽州刺史、左卫将军,慕容时进安北将军,改封范阳王,迁魏尹。与慕容垂共败晋桓温于枋头(今河南浚县西)。燕亡入秦,历张掖太守、奋威将军。淝水之战后,从慕容垂反秦,任车骑大将军,复封范阳王。历侍中、尚书令,迁司徒。慕容宝永康元年(396),任使持节、都督冀兖等六州诸军事、冀州牧,镇邺,屡败魏师,宝遥任为丞相。三年,自称燕王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摄帝位,置百官,改称元年(398)。史称南燕。二年,攻灭齐郡太守辟闾浑,取广固城(今山东青州西北)为都。次年,即帝位,建元建平。建平六年(405年),册立侄子慕容超为太子,同月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献武,庙号世宗。
慕容德广固称帝
在山东第一个称皇帝的是慕容德,是个鲜卑族人,鲜卑族人怎么跑到青州做起皇帝来了,这里有必要先交代一下背景。五胡十六国时,整个中国大地处于纷乱状态,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政权迅猛崛起,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与北魏之间几经攻伐,最后后燕惨败。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慕容垂死后,儿子慕容宝继位。拓跋珪趁后燕新君继位政局不稳之际,遂率大军40万攻打后燕,一举攻取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县),慕容宝逃往龙城(今辽宁朝阳),后燕名存实亡。这时,慕容氏一族唯有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尚有一定实力,他官居车骑大将军,被封为范阳王,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北魏军队夹胜利之余威,乘势攻打邺城,慕容德兵少将微,寡不敌众,不得不于建安二年(398)率文武兵将、邺城百姓4万余户向滑台(今河南滑县)转移。还未到达滑台,就听说滑台守将已降北魏,慕容德处境非常艰难,何去何从,一时难以决断。
此时的慕容德已在众人拥戴下成为燕王,并以燕王代行帝制。他问左右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谋臣张华的意见是:攻取彭城(今徐州),那个地方是楚国的旧都,南北通衢,战略要地,可以作为成就大事的根本。北地王慕容钟等则主张攻占滑台。而尚书潘聪则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首先指出彭城、滑台二地不宜为都的理由。他说:“滑台四通八达,周围有魏、晋、秦等国虎视眈眈,很不安全,而且这个地方无险可守,并非建立国都的好地方。”彭城虽战略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作为都城不行,那地方土旷人稀,地平无险,东晋又把这里看成是命根子,去夺必有惨烈厮杀。而“青齐之地,沃野千里,民多地广,左有富海之饶,右有山河之固,……地形险峻,可谓用武之地,若占据青齐,定都广固,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慕容德听取各方面意见,又让算卦先生算了一卦,最后采纳了潘聪的建议,进军青齐。燕军一路势如破竹,青齐郡县望风而降。占领琅琊郡时,徐州、兖州前来归顺的人达到10万多。这时,慕容德派人劝说东晋镇守广固城的刺史辟闾浑投降,辟闾浑不从,慕容德便派慕容钟率2万大军围攻广固城,辟闾浑见大势已去,携妻弃城逃跑,被燕军追至莒城斩杀。隆安三年(399)八月,慕容德进入广固城,占领“左有负海之饶,右有山河之固”的青州地区,定广固城为国都。次年(400)正月,慕容德在城之南郊举行大典,更名备德,尊称皇帝位,改元建平,正式创立南燕国。
建都广固后,慕容德礼贤下士,听纳忠言,斥退那些阿谀奉承、投机取巧之辈,同时,与当地汉族地主、土豪建立良好关系,提拔有才能的汉族人进入权力机构,以此笼络人心,此举赢得好评,许多河北豪族为躲避北魏的迫害,也纷纷迁徙青州。慕容德还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措施。他建立学官,培养人才,选拔公卿以下子弟和二品士门200余人为太学生,每月初一,亲自到太学考察学生成绩。派人到商山(今淄博市东北)去开发铁矿,兴办炼铁业。又派官吏到乌泽(今寿光大家洼)管理盐务,增加税收。整顿全国户口,劝喻农桑,养兵厉甲,广农积粮,并建立起一支步兵37万、车3.7万乘、铁骑5.3万的强大军队。
慕容德壮心不已,不想据青州自保,想进一步向南发展。正当他准备南征时,突然染病,卧床不起,不得不暂时罢兵。义熙元年(405)二月,慕容德病死,在位6年,终年70岁。死后,作棺材10余具,夜间从四个城门运出,埋入山谷之中,而虚葬东阳陵(今青州市妇幼保健院以西,北关大街与三合街相交的十字路口略偏西地带),谥“献武皇帝”,庙号世宗。后人一直不知道慕容德的真实坟冢在哪里。
刘裕灭燕平广固
慕容德死后,他的侄子慕容超继位。当年,慕容德家族及诸子皆被北魏杀害,但慕容德的一个侄子慕容超幸免于难。慕容超隐姓埋名,装疯卖傻,流落民间。当他听说自己的叔父在青州自立时,千里迢迢,费尽周折,赶来青州。相见之后,慕容德甚是喜欢这个侄子,便立他为太子。对慕容超的所作所为,记载多有贬损,大体有这么几大罪状:一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二是用人存在问题。重用幸臣公孙五楼等,排挤慕容法、慕容钟、段宏等宗室元老;三是随意用兵,结怨邻国。义熙五年(409)慕容超曾派骑兵劫掠宿豫(今江苏宿迁市),抢来2500男女以补充宫廷乐伎。
刘裕攻灭南燕进军路线图
409年,东晋大将刘裕上表请求率师北伐,进击南燕。慕容超与群臣商量对策,公孙五楼建议:“应该坚守大岘关(今临朐穆陵关),铲除庄稼,坚壁清野。敌军远道而来,粮草跟不上,求战不得,一月之内,就可以战而胜之。”慕容超不听,说:“敌军远来疲劳,一定不会长久;诱使他们过大岘关,我以数万铁骑攻之。不愁不破敌军。哪有先损坏禾苗庄稼,自己削弱自己的道理!”于是,放置少量兵马守大岘关,派左军段晖、辅国贺赖卢率步骑5万,屯兵临朐。
刘裕大军顺利通过大岘关,向临朐步步进逼。慕容超亲率4万大军赶到临朐增援,并令公孙五楼夺回大岘关,公孙五楼夺关不成,战败而返。慕容超紧急调兵遣将,两军鏖战于临朐城南,战至天黑,仍难分胜负。还是老辣的刘裕棋高一筹,派出一支精锐,绕道攻击临朐,城中疏于防备,顷刻陷落,段晖战败,被晋军所杀,慕容超逃回青州广固城,紧闭城门,准备长期固守。刘裕大军乘机围困广固城,并派兵扫清外围。
410年,慕容超求和,愿称臣割地,以大岘关为界,献马千匹,刘裕不答应。攻城并非一帆风顺,刘裕先是派人堵塞五龙口,南燕国军民都长脚气病,苦不堪言。慕容超亲自登上城门,朝群臣于城上,杀马以飨将士,给文武百官升级晋爵,以鼓舞士气。刘裕招降南燕国将领张纲,让他制造攻城器械。先是制造攻城“冲车”,车上有屋,屋子上包上兽皮,并能投掷石头,城上弓箭对其无可奈何。又设计制造飞楼、悬梯、木幔等多种攻城器械,居高临下,优势渐显,城内渐渐不支,出降者不断,南燕尚书悦寿遂开门投降。慕容超眼见大势已去,率数十骑出城逃跑,被刘裕擒拿。刘裕当面审讯,慕容超神色自若,不发一言。被送东晋都城健康(今南京市),被斩,时年26岁,在位6年。南燕国就此灭国,仅存12年。
南燕灭国原因分析
从许多资料记载来看,南燕灭国主要是慕容超昏聩无能所致。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丧国之君总是有罪。后世人往往用很多假如来否定决策者当初的做法,你就是有一千张嘴也难以说清,谁让国家毁在你的手里呢!公道来说,慕容超有他的短板和弱点,对丧国也负有一定责任,但如果把罪过都推到他的头上,确实不太公平。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广固城地里位置不占优势。
这里作为一个省会城市还可以,但作为一个国家,向外扩展,进而统一天下,实在太难,历史上也从未有人做到过。它东临大海,向东发展,缺乏战略纵深,可谓进无可攻,退无可退。向北发展,燕京一带过去多为少数民族占领,他们擅长马上作战,打起仗来凶猛剽悍;再说,那个地方地旷人稀,过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此地用兵,只能说有硬骨头啃,无大便宜赚。只有向西和向南发展两条路可走,但这两条通道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通的,向西入主中原当然最好,因为谁都知道,得中原者得天下,可问题是,这么好的位置,绝不会虚位以待,一定是有实力更强的“强人”“大宛”把守;向南发展必须占领徐州,这可是全国五大兵家必争之地,想从这里分得一杯羹,无异于与虎谋皮,险仗、恶仗是免不了的。不扩展,坐守一隅,等于坐以待毙;扩展,向那用兵都难有奇效。是进亦难,守亦难。
南燕国建国初期,国家相对稳定,其实这和大环境有关。后秦与南燕表面上是友邦,那是由于有其他政敌的存在,“螳螂”不敢捕“蝉”,只因“黄雀”在后。周边的大国北魏、东晋“家里”都有一摊子事可忙活,北魏内部正在争权夺利,政权不稳,急于巩固,再说还要与后秦抗争,无力东进;东晋更是忙得一滩糊涂,内部中央与方镇间荆扬之争难分难解,孙恩、卢循起义震撼三吴八郡,也不可能北伐。但是,到了义熙五年(409),形势已经大不相同。当时,虽然北魏内部正陷入权力之争,无暇东顾,但东晋却有了灭燕余力。孙恩、卢循起义失败,刘裕消灭了桓玄,掌握了东晋实权,急于利用对外用兵的胜利来提高个人威望。于是,国力日渐衰弱而又不断在东晋边境进行骚扰的南燕,便成了理想的讨伐对象。
其次,综合实力对比南燕处于劣势。
这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一是决策指挥者才能不在一个档次,刘裕从一个底层士兵做起,通过征战杀伐屡立战功一步步提拔上来,身经百战,打过许多险仗恶仗,作战经验丰富,战术智慧高超,应变能力过人,而慕容超是个没有经过挫折和磨难的青年小伙子,根本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两厢比较,立分高下。二是军队战斗力不在一个档次。南燕建国后,十多年对内对外都无战事,士兵相对懈怠,而刘裕的军队,要么对外用兵,要么对内平叛,几乎天天都在打仗,无论是战斗经验、战场纪律、战术素养、意志品质,都是相对较强的。三是国力支撑不在一个档次。打仗打的是物资粮草,拼的是综合国力,东晋是大国,物资粮草相对充足,而南燕是个小国,小国的财力不足以支撑打大仗、打持久战,而一国吞并另一国的战争并不是小打小闹,一蹴而就,而是举全国之力的持久矿战,最后拖垮的自然是财力较弱的一方,从战争一开始,败局的天平就已经倾向南燕。
难怪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生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在读了《南史》卷一《宋高祖本纪》时,独居匠心且概括性极强地作了六字点评:“守大岘亦无用”。在毛泽东看来,“守大岘”只不过是一时的战术,即便慕容超采纳了公孙五楼的建议,扼守大岘,这或许还能抵挡一时,求得苟延残喘,但不会影响战争的最后结局,即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战争的胜负不是一时一地的较量,而是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
第三,二世皇帝不好当。
从秦朝的胡亥,到隋朝的隋炀帝杨广,再到明朝的朱允炆,都是二世皇帝,都没得到善终。他们不是被资深近臣控制,就是被功勋大臣逼退。二世皇帝不好当,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建立权威。新皇帝刚刚继位,资历浅、政绩少,说话不好使,决策难落实。就拿守大岘关来说,慕容超的战略战术也未必就错,历史上,“诱敌深入”“半渡而击”“关门打狗”取胜的战例还少吗?好的策划和谋略是要靠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来变现的,如果下面的人在执行环节上讨价还价,敷衍应付,甚至消极对抗,就会使执行力大打折扣,制定的战略战术再正确也白搭。二是都想享受特权。跟着先皇打天下的许多功臣都健在,他们的想法是,天下是我们提着脑袋打下来的,现在相对太平了,就该享受一下,因此,依功卖老,巧取豪夺,自高自大,都想把自己置身于法外之地,不受约束。对这些皇室宗亲和功勋元老,年轻皇帝还真不好办,下手过重,怕落个“兔死狗烹”的罪名,引起众多有功之臣不满,反弹的结果会使皇权受到威胁。倘若听之任之,失之过宽,又会乱了社会法度,引起民众怨恨和不满,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统治根基,导致国家灭亡。三是都想过把皇帝瘾。皇帝人人都想当,只是时机不成熟,一旦环境有变,人的想法也会变。新皇即位正是稍纵即逝的天赐良机,那些不甘屈居人下又功劳很大的野心家,便窥视皇权,蠢蠢欲动,伺机篡位。南燕国慕容法、慕容钟等一批人策划谋反就是一例,这次内部夺权,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很多功勋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迫出逃,等于自己捅了自己一刀,内讧内耗加速了自身灭亡的脚步。
公道来说,慕容超虽然年轻,但他并不是糊涂蛋,他有他的长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有四大可取之处。第一有容人之量。有一次朝会,慕容超问封孚:“自古到今的帝王中,朕可与谁相比?”封孚回答:“桀纣之君”。桀纣是历史上最坏的两个皇帝,这句话放在谁头上都受不了,何况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而慕容超又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是一点就爆的血气方刚年龄,但他以大局为重,硬是压住自己的火气。第二具有民本情怀。刘裕大军北伐,攻占下邳、琅琊后,慕容超召集手下商量对策,大将公孙五楼说:“应该坚守大岘关,将周围粟苗毁掉,坚壁清野,敌人远道而来,粮草不继,求战不得,旷日持久,寻机歼之。”慕容超说:“敌军远来疲劳,势不能持久,诱敌深入,我以数万铁骑攻之。哪有先损坏禾苗庄稼,自己削弱自己的道理!”应该说慕容超的战略战术也没有什么问题,历史上“诱敌深入”“关门打狗”“半渡而击”取胜的战例并不少。慕容超体谅百姓难处没有错,错的是思想不统一,执行力不够坚决果断。第三体恤下属。广固城坚守战打得异常惨烈,持续了三个多月(有的说八个月)。慕容超亲自登上城门,朝群臣于城上,杀战马以飨将士,以鼓舞士气。从刘裕攻下广固城屠王公以下3000人的举动来看,打广固城确实使他付出了惨重代价,如果不是慕容超深得下属拥护,谁会如此卖命地死守城池?恐怕早就像李自成进北京一样,仗还没打,守城的人就“杀牛羊,备酒浆,打开城门迎闯王”了。第四临危不惧的气度。据《晋书》记载,刘裕拿下广固城后,数次对慕容超问询,超一无所言。送建康(今南京市)斩之,超神色自若,并无所惧,这哪像一个二十几岁的孩子所应有的气度!
慕容德一生东征西杀,血战疆场,江山得来实属不宜,想来他不可能把这件大事当儿戏,轻率行事,随便找个接班人,他一定会慎重考虑,仔细权衡,在慕氏家族中托付一个信得过的人。慕容超这么年轻就有这些优秀品质,这应该就是慕容德委以重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张启瑞)
选自今日青州,感谢原作者
相关问答
你好 算命 的结果和别人说犯法吗-找法网法律咨询你好算命的结果和别人说犯法吗其他遭遇法律难题?点击为您量身定制解决...临朐县律师青州市律师寿光市律师诸城市律师潍城区律师寒亭区律师坊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