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算命的 临朐暖水大集
临朐暖水大集
暖水大集作者 | 李守祥
腊月初,正月半,闲的农家无事干,“二七”赶个暖水河,“三八”赶个三岔店......这是流传于嵩山一带的一首弹词,传唱了数百年,家喻户晓。
以前,临朐嵩山一带有二个大集,“暖水”是其一。暖水大集位于嵩山脚下、石河西岸、旧村之东的平旷地带,今嵩山水库大坝后面,1966年10月修建嵩山水库,暖水村和大集整体搬迁至村西500米处。
嵩山又名七宝山,距县城30公里,史乘多有记载。《民国临朐续志.山水》“在县治西南六十里,一名七宝山,盖西南境之主山也。……”暖水河村又名“暖水”,与温泉有关,现存古碑有文:“大明国山东青州府临朐县,乡曰孝慈,社曰仁礼,以泉为名暖水河。其泉大寒不冻,大旱不涸,后有主山,迢递而来,前有嵩山,广出七宝,左有凤凰翔舞,右有暖水环绕,山明水秀……”
暖水村面青山、临浩水,扼齐国古道之咽喉地段,占据地利,自古商贾云集,成为一方贸易名地。据老人们讲:以前嵩山人家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农历逢二、排七赶大集,赶集那天,会看到商贩纷至。有挑着担子顺着山路走来的;有推着小车赶来的;有拉着地排车来的;有赶着牲口来的,正如评书艺人所说“挑挑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卖米的,卖饭的”……
解放前,暖水集上店铺比立,主要有旅店、饭店、骡马店、铁艺店、粮店等,中间一条石铺大街,用石条铺成,大街连着小巷,往来贯通。街上有古槐二株,石槽七八个,附近有一眼古井,井水甘冽,是过路人的茶桶。赶集前一天晚上,市场的夜很迷人,各家店铺都做着准备,最忙碌的要数饭馆了,饭馆里忙着制作豆腐、凉面、包子、油饼等食品。
一大早,赶集人陆陆续续从崎岖的山路上赶来了,他们挑着、扛着、说着、笑着,集市一下子喧哗起来,最拥挤的时候,只见黑压压的人头连成了一片。人群中,男人穿着清一色蓝色、黑色粗布衣裳,脚上穿着厚底布鞋,大姑娘穿花衣、花鞋,留着长长的辫子,格外显眼。
集上的物品多而丰富,且随着季节变换:春天有刚从地里割下的新鲜韭菜和山里采的荠菜、还有刚出窝的鸡蛋;夏天有黄瓜、西红柿,水果有李子、杏子、桃子;秋天有豆角、西瓜、柿子、苹果;冬天有从窖里掏出的萝卜、白菜和刚出土的山药,还有粉条、豆腐干……腊月里的年集最热闹,平时再拮据的人家,过年都要赶回年集,灌几斤醋,装几瓶酒,称几斤豆腐,还要割几斤猪肉,给孩子们买几张年画和几支鞭炮……这个时候,集市上的颜色丰富起来了:白的豆腐,红的鞭炮,绿的蔬菜,黑的木耳,蓝的布料,花花绿绿的年画,红红火火火的集市,把山乡装点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集市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又称市井,《管子•小匡》有“处商必就市井”句。据记载,暖水集建于明初,盛于清末民国,如果从暖水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分析,这个集应当更早。
暖水河村位于县西南部,坐落在齐长城脚下,西与淄博交界,北与青州接壤,西南与沂源毗邻,自古属于齐国边境。早在西周初期,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解放后考古发现了暖水河、西井、青石崖、泉头、九杰等多处西周遗迹、东周古村落遗址。由此可推测这个集可上溯至战国时期。
从明至清,暖水集贸市场日益繁荣,民国初期进入鼎盛时期。南北大街为布市,以交易布匹为主;北门是杂货市,卖锅、碗、瓢、盆和条编、工艺品,南门是山果市、粮食市、菜市、牲口市。山果市里摆满了当地的特产,有山楂、核桃、柿饼、杏米、栗子等,外商纷纷前来采购。粮食市上最出名的莫过于“西井麦子鲍庄谷”了。牲口市里交易马、牛、羊、鸡、犬、豚“六畜”,买卖兴旺,市内经纪人非常活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商朝就有了商品交易,专家说这是商朝的来历,在两千多年前出现了经纪活动。古时候经纪人被称为 “驹侩” 或“牙人”,明代把牙人分为“官牙”和“私牙”,同时还出现了“牙行”,指代客商撮合买卖的店铺。暖水河集上虽无牙行,但是牙人还是不少的。干这个行当的人,大多社会关系多,市场信息灵,办事老练,有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精明会干,能说会道,能保护客户的利益。经纪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他们有一套交易的“行话”和“手势”,外人根本听不懂也看不明白。交易时经纪人把指头伸进卖者的怀里与卖者摸指头,暗暗商定价格,这个价格只有经济人和卖方心里清楚,协商好价格后,经济人用同样的方法与买方议价,经过几个回合的撮合,最终使买、卖双方满意成交,自己赚取好处费,这种交易被成为“摸驹侩”。还有一种交易方式,就是买卖方委托经纪人去卖买,支付一定好处费。1958年国家出台政策取缔经纪人,暖水集上的经纪人陆续退出市场。
暖水集上还有柴草市、木器市、年画市、鞭炮市、理发市、香料市、膏药市、杂耍摊等。南来的北往的小货郎,他们平日走街串巷,挑着货担,唱着山歌,卖些化妆品、颜料、绦子、针线,如果逢集也去凑热闹,想赚些钱财养家糊口;柴草市主要交易做饭的木柴和干草,卖方多是城里客户;木器市常年经营家具,主打产品是雕刻精美的太师椅子、箱子、柜子、马鞍等,椅子图案讲究龙凤搭配、阴阳和谐;条编市主要经营条编工具,有匾、篓子、筐、牛笼嘴。画子、陶瓷、杂耍摊等季节性很强,交易时间很短,前后只有十几天。
年关将至,来自潍县的木板年画就占了一条街,到处是“门神”、“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等,给人们带来吉祥和祝福。还有杂七杂八的炕头画:“李逵夺鱼”、“吕岳法宝胜姜尚”、“关公单刀赴会”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腊月二十二和二十七,画子市内顾客接踵而至,有买画的,更多的是看画和学画的。画上大多配着通俗易懂的文字,人们一边看画一边读着上面的文字:“江南有个沈万三,天天打鱼在江边……”。春节后杂耍摊人气旺盛,货物种类很多,什么小泥人、泥哨子、拨浪鼓、猴子爬杆等,花花绿绿,小孩子特别喜欢。用泥制作的憨态猪和十二生肖,鲜活灵动,很吸引人。
正月十二暖水大集,拉开了元宵节序幕,来自四邻八乡的人早早赶到集上,有一部分人做生意,更多人是来看表演的。集上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的,一队接着一队,整个大集成了欢乐的海洋。烟花爆竹市场火爆起来,客商竞相把自己的大鞭挂起来燃放,一边燃放,一边高喊:“鞭炮一响,黄金万两”、“响亮响亮,人才两旺”,毕毕剥剥的声音如一片响云,笼罩了集市上空,在嵩山脚下荡漾。
赶集的人多了,吃饭的人就多起来,暖水河的“饭食”很出名气,多是些小吃,主要有水饺、面条、馄饨、稀饭、煎饼、火烧、豆腐脑、萝卜丸子、地瓜锅等。所谓地瓜锅就是在集上支一口大锅煮地瓜,那是为贫穷人准备的饭食。暖水集上卖的煎饼,用小米加大豆制作,到了冬天,加工的柿子煎饼,饼体菲薄,外观红润,香酥可口,吃着香,咀着甜,备受青睐。
集上也有大饭店,较著名的有王家店、赵家店等。王家店系本村人开,以“十二八”闻名,“十二八”即“十二个碟子”和“八个碗”的菜肴,成为一方名宴。“十二八”是在“八八”基础上演变而来,今天又变成“十六八”。“十二八”是当地最有名的酒席,也是规格最高的喜宴。首先精心选原材料,从猪肉到青菜、调料又称大料,必须精心挑选,做到精益求精。其次还要节约,做做到不浪费,办多少桌席该用多少肉、菜、调料等事前必须核算清楚。每一道菜还要体现出浓郁的喜庆和当地文化特色。
十二八席,席面为12碟,8个碗。12碟由四凉菜、四干炸、四小炒组成;八大碗用炖、蒸、熬、烩等不同方式制作菜肴,内含鸡、鱼、猪肉等原食材,暗含“四平八稳”、“四季大发”之意。必须做到荤素搭配,蒸炒煎炸,样式俱全。
制作菜肴时,必须加入自吊高汤,高汤也是宴席的重要环节。用大骨、老鸡、猪蹄为主原料,放入八角、桂皮、砂仁、豆蔻、花椒等香料,用慢火炖成。十二八席中的蔬菜全部是当地菜农自己种植的,原料几乎含盖了当地名贵蔬菜,体现了最高规格和美好愿望。
碟子菜上齐后,再上八个大碗,一般是炖炸鸡、炸鱼、蒸排骨、红烧肉、鸡肉丸子。丸子是宴席即将结束的标志,最后再上三个菜,一般是炒黄花、炖炸肉、炖粉条、土豆之类,宴席配菜就完成了。
每一道菜都有名堂且名目繁多,如青龙摆尾、带子上朝、富贵有余、大鸡大利、财运满园等。菜品颜色非常讲究,红是红,黄是黄,白是白,汤必须清澈。
王家店里还有道“压席菜”——鸡肉丸子,闻名遐迩。制作鸡肉丸子属于王家祖上的独创手艺,用料严谨,工序繁多,所做丸子可炖可煮,醇香可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成为美味,传承至今。
香料市内香气馥郁,货摊上摆满了来自各地的香料,什么茴香、八角、桂皮、砂仁、花椒之类,令人驻足。特别是那些生意人,一边卖货,一边“上纲”。上纲是俗语,就是吟唱着宣传自己的产品,相当于口头广告,语言通俗,朗朗上口。例如你买良姜时摊主就吟唱起来:
“说良姜,道良姜,良姜不出山东地,出在峨眉大山上。山前属阳见贝母,山后属阴出大黄,半阴半阳出良姜。”
那调子悠扬起伏,高低和谐......
卖八角茴香的唱到:“东屋里炒菜西屋里香,一直香道大街上......”与香料街相邻的是“艺人街”,那里可谓“群星灿烂”。打拳的、卖艺的、厘头的、打莲花落的......总之各色人物,为了养家糊口聚在一起,各显“才艺”。厘头、叫街属于下三滥技艺,这些人为了生计耍“无赖”,为市人所不耻。
艺人中也有不少杂家,他们见多识广,久闯江湖,阅历丰富,一听他们的开场白就知道有些来头。拉着长腔,用粗犷的调子唱起来,集市上空回荡着绵长的声音:
大江滚滚向东流,来往江湖不断头,人穷了当街卖艺,虎饿了独霸山头。
......
打“莲花落”者,他们在集市货摊上闲逛,见什么说什么,一套一套的。如见到卖肉的,就唱起来:“先拜将军后拜臣,今天遇见大贵人,遇见贵人我喜欢,伸出手来讨赏钱”。见到卖白菜的就唱:“小白菜,叶儿黄,三岁两岁没有娘。跟着爹爹还好过,就怕爹爹娶后娘”。见到卖鸡的就唱:“大公鸡,上门楼,婆婆送了花来了。什么花?大枣花。煎煎炒炒,给婆婆咬咬。咬不动,打孩那腚”。见到卖花椒的就唱:“麻椒树,耷拉枝,上面结了个小麻妮。麻妮麻妮你好巧,两把剪子一起绞。左手绞的牡丹花,右手铰的灵芝草。灵芝草上一对蛾,扑愣扑愣过天河。过去天河是俺家,铺下凉席打芝麻。一碗芝麻一碗油,俺和姐姐同梳头。姐姐梳的光油油,俺就梳的毛抖擞......”
这些人说完后就伸手要钱,卖家给了会马上离去,不给就纠缠不休。集市上多是小本生意人,经不住一批又一批讨要者,都不肯拿钱,这些人就恶言相加,如:“七上八下九半坡,十月里老獾不离窝”。大意是说,根据獾猪的生活习性,山民农历七月须到山顶上捉拿獾猪,八月份到山下捉,九月份在山腰捉,到了十月份,獾猪就冬眠起来,在窝里不动弹。寓意不言而明,让人听之生气,但是又不足和这类人去评理计较,没有办法就得施舍一点,打发走人。据老人们讲,这些打莲花落的多来自寿光、广饶等地,当地人鲜少。
暖水河集和其它大集一样,是商品和商家的大杂烩,也是人物的大杂烩,官、吏、僧、道、艺、工、猎、儒、丐都会来到这里。口头相传,民国时期大集上很热闹,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理发、小吃店等,还有中医、车子修理、看相算命、修面等小摊。大的店门挂着彩旗,招揽生意。街市人流中,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老妪,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馆中醉饮的富家子弟,有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无所不备。于是赶集的人说:“来到暖水河集,什么人都能见到;来到暖水河集,什么话都能听到;来赶暖水河集,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到了暖水河集,没有卖不了的货物。”集上的人来自各地,他们南腔北调,说什么的都有。方言、俗语、俚语、行话、黑话、谚语、童谣、歇后语等,文雅的,粗鲁的,无所不有。常赶大集就学一些民谣或见识。如:
天上下雪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亲戚朋友拉一把,酒还酒来茶还茶。
金菊花,穿绿衣,梳妆打扮爹娘喜。
妹妹看到笑嘻嘻,哥哥看到坐坐起。
正五九月不进冬,二六十月北防空,
三七十一不进西,四八十二南方凶。
平时赶集需纳税,但是到了腊月二十二、二十七就免税,货物卖的比较便宜,赶集的人蜂拥而至,从日出一直赶到日落。
在岁月的长河中,暖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市文化,其核心价值观是买卖公平、公买公卖、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诚信交易。平日里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市场上闲逛游,甘当义务监督员,主持公道,调解纠纷。
在这里曾发生一起流传至今的故事:某年春节后,暖水河村修路,开山劈石,工具不足,便派了一位长者到附近的璞邱村去借铁索用。双方互不认识,但是长者说他在暖水集上住,门前有棵古槐树,对方听了说:“自古暖水人重信誉,这个忙得帮”,于是爽快的把两挂铁索借出,借锁人口头承诺:到八月十五前送还。可是村里人修路没有具体规划,农闲时就修,农忙时就停,到了中秋节还没有完成。是否归还铁索?大家一番议论,最后达成共识,再用一阵子,到年关时去送,可带厚礼,表达歉意。到了年关,借锁人带着铁索和礼品诚惶诚恐的去了璞邱村,详细述说了延迟的经过,并一再致歉。对方也没责怪什么,只是随便说了一句“都说暖水人讲诚信,看来是虚名在外啊!”
借锁人带着深深的愧疚回到家,长叹一声,对家人说:“人无信不立,千不该,万不该,我做了一件失信于人的事情,已无颜苟活于世。”从此,卧床不食,家人及邻居来劝导,他充耳不闻,不久便离开人世。这是一件因区区小事酿成的悲剧,听来让人心酸;同时又是一件用生命捍卫诚信的故事,让人受到震撼,生命诚可贵,诚信价更高。
市场的不断繁荣和发展,给暖水和周边村带来了许多商机和财源,一些精明能干的人率先富起来,先后有“桥头刘,暖水王”,他们牛羊成群,良田百亩,富甲乡里,成为一方财主。当然桥头的“刘家”非常富裕,《临朐县志》中有“邑内富者,东数朱门西数刘”之说。
繁荣的市场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商机”,许多投机者盯上了这里,时间久了,就有了黑市,不过规模不是很大。暖水有一条巷叫“黑巷”,主要倒卖私盐,黎明或傍晚交易,称作“早市”或“夜市”。除此还经营卷烟、土炮等,黑市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大集体年代,是计划经济,买什么商品都凭“票”,这里也是粮票、布票的倒卖窝点。
说书市里聚人气,平时说书的二三人,到了年关或春节后,闲暇时间多了,说书的一坐就有八九人,他们拿着檀板,边说边唱,很吸引人。说的主要有《金鞭记》、《大破孟州》、《杨家将》、《刘公案》等。听书的人很多,有不少老人和小孩。有些说书人,说得不精彩,听众少,他们干脆卷起书摊,帮着人气旺的说书者拉客和收费。忙是不能白帮的,主人自然会赏顿午饭吃。当时没有广播、报纸、电视,更谈不上网络,听书除了消遣外,也是获取文史知识的重要渠道,附近有些人逢集去听,白天听了书,晚上回家后模仿着说,且不收费,四邻都去听,听得很有味。
暖水集虽处山乡,却与国家休戚与共,不忘传递时代声音,刘瑞卿舍家抗日的故事成为美谈。刘瑞卿(1913——1965),生于桥头刘家大院,七岁入学,十六岁考入济南齐光中学,当时正值“五卅惨案”发生时期,济南各大中学生纷纷起来罢课和示威游行,反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声讨日寇的滔天罪行。齐光中学学生也参加了这一爱国运动,他们冲破当局束缚,组织学生演讲团,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刘瑞卿是演讲团的积极分子,不久他参加了学校的进步组织“青救会”。国民党山东政府下令查办各学校“闹事”的学生,刘瑞卿是被追查的重点对象,迫于当时形势,他离开了齐光中学,考入辛(店)——沾(化)公路站,不久被提升为副站长。他以工作为掩护,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刘瑞卿辞去公路站副站长职务,毅然返回临朐,组织抗日武装。他回到家乡,动员自己的亲兄弟和堂兄弟一起拉起抗日队伍。到1938年10月发展到100多人。12月共产党领导的临朐县独立团在暖水河村成立,刘瑞卿毅然率队加入了独立团,并被任命为副团长。部队成立后,面临两大困难:缺乏武器和部队给养。刘瑞卿知道自己家中有粮食,便向父亲提出解决部队吃饭问题。父亲听后,怒火万丈,严加斥责,刘瑞清据理力争,他对父亲说:“现在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只有保国,才能安家,国家危亡,家何能存?现在是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人出人,一切为了抗日。咱家有粮有钱,有什么理由不奉献给抗日救国大业呢?”最后刘瑞卿不得不用匣子枪指着父亲才“做通”了思想工作。此后,独立团一个连住在其家中,吃住近半年之久,随后刘瑞卿又动员父亲献出了在家中护院的八支枪,其中手枪两支,匣子枪三支,步枪三支,并拿钱买了一匹战马。
刘瑞卿舍家抗日的爱国行动,受到了一支队司令员马保三、副司令员钱钧的鼓励和表扬,称其为“毁家纾难的楷模。”当时马保三带兵600余人,以暖水河村为大本营,开展斗争。他治军严谨,纪律严明,对当地群众秋毫不犯,还帮着去剿匪,深得群众爱戴,成为嵩山人民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
春来秋去,几度寒暑,暖水河大集也经历着沧桑变化,从明立集至今已三迁。解放后,暖水河集没有大的发展,相反规模日益萎缩。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临朐县供销社先后在这里举办过三次物资交流会,盛况空前。县社邀请外地剧团唱戏,还有马戏团表演,本县吕剧团献艺。主要表演大型古装戏剧《三姐下凡》、马术“走钢丝”和现代吕剧《李二嫂改嫁》等。有了剧团,引来的人就多,人多了就有商机,嵩山公社各“大队”也来做买卖。当时正值建国初期,文艺生活贫乏,物资交流会既是经济的盛会,也是文化生活的盛会,在暖水河大集历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今天的暖水河集仍然是自由贸易的重要市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暖水河集的鲜花、盆景、根雕、房屋装修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业人员日益增多。
在古代是没有花市的,那个时候人们能解决温饱就算不错了,哪有心绪养花?许多艺人开场子时说:
莫进州衙与县衙,劝君勤俭做生涯,
教子教孙多教艺,栽桑栽树莫栽花。
说得多么地道啊!可是这话不适于今天。
在自然经济时代,集市承载着多种功能:贸易功能、信息功能、文化功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当然它的功能还有很多,比如人们到集上相亲,集市成了“牛织”相会的鹊桥,过去男婚女嫁是“媒妁之言”,“乡亲”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于是男女双方就选择了在大集上见面,成则大喜,不成也不会感到尴尬。
岁月悠长,日子苦短,多少年过去了,还是五天一个集。集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低矮陈旧的旧店铺不见了,一排排规划整齐,排列有序的店铺拔地而起,成为贸易小区。小区里有超市、专卖店、小卖部、粮油门市部、书店、私人诊所、婚纱影楼、美容店、酒馆、洗浴中心……街上的行人着新潮衣裙,挎着时尚肩包,嘴里还哼着小曲……变化最明显的要数山里人赶集的交通工具:过去菜农卖菜时背的小背篓、推的小木车、赶的毛驴车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三轮车、摩托车、客货两用车。赶集的、逛街的都坐面包车,既省力又省时。男人们赶完集去理发店理个发,碰见老朋友就去饭馆喝几杯;女人买几套自己喜欢的衣服,去美个容,坐到小吃摊上品尝一碗特色小吃;年轻的伴侣相约着去婚纱影楼照个相,看一看红木家具,再去瞅瞅电脑、冰箱、洗衣机……
日子在变,集市也在变,不变的是“逢二排七”赶大集和那些记忆。
李守祥 ,临朐县嵩山小学数学教师,出版个人专著《山那边——我的体验教育》一部。业余时间喜欢公益助学。他常说:多一腔真爱,多一份关怀,就是最好的教育。
恐怖灵异传说:青州仰天山神灵保佑冤屈青年托梦报仇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青州的仰天山下横兰村里(清末属临朐县),有一位青年叫大运,聪明怜俐,很讨人喜欢,他跟着附近桃行村的王师傅学木匠。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大运的父亲叫他早早起床到临朐县五井大集卖“嵩子”,当时没有杀虫剂,蒿子这种植物晒干了可以点燃用烟火驱蚊杀虫的。可是大运走了之后,如泥牛入海而一去不复还。家里人都非常着急,把周边及五井一带的村庄和山林都找遍了,也没找到大运。
一日晚间,他那在桃行村当木匠的王师傅于睡梦中,忽然听到大运在喊他救命:师傅快来救我,我被人害了,割了头皮,扔进了仰天山五灵洞,落在洞中横樑上,我好冷啊,师傅你快来救我......
王师傅被吓醒了。
他觉得很奇怪,蹊跷万分。第二天,他便到横兰村去找大运父母,将大运托梦的事说了,但大运的父亲根本不信,并且嗤之以鼻。
王师傅只得找了大运本家的堂兄弟们十几人,拿着大绳,抬着油筐,到仰天山五灵洞救人。
(图片取自网络,图文无关)
大运本家哥哥带着灯笼,乘坐油筐,下到离洞口十几米的地方,发现大运血肉模糊的躺在洞内突出的石块上。清朝末年的男人都留头发,但大运的头皮及辫子已经没了。堂兄慌忙把他抱进油筐,十几人一齐用力,将他俩拉出洞口,用油筐将大运抬回横兰村,暂放在一棵枫杨树下。
忽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大远身上突然生出一身白蛆,象士兵一样排成整齐的队列,有一米多宽,从大运身上源源不断的爬出,向着大运家爬去。
村里的老人见了,认为这是大运在显灵,大运一定有冤屈。当时好多人都吓得跪在地上了。村里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劝导:大运你是好孩子,别吓着乡里乡亲,我们知道你有冤屈,我们一定抓住凶手,替你报仇!!!在大家好言好语的劝说声中,蛆群渐渐没有了。
这时,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吓得面如土色,哆哆嗦嗦语无伦次的说:“大运饶了我吧,我不该贪图钱财,害了你的性命……”众人急忙将凶手擒住,凶手又喊冤枉,说大运的父亲雇凶杀人。
(图片取自网络,图文无关)
原来大运父亲非常迷信,常找人算命,有一次遇到个江湖算命先生,说大运命太硬,五行克父,将来他父亲会得重病而受苦。大运的父亲害怕了,就想害死大运,故意叫大运到五井卖蒿子,雇人半路截杀大运。凶手害死大运后割掉他的头皮辫子,作为向大运父亲讨赏钱的证据。
大运父亲受到应有的惩罚。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世上居然有比畜生还蛇蝎心肠的人。
而大运能托梦给他的木匠师傅,并还如此准确,也是个恐怖灵异之事。后来村里的老人都猜测说,是仰天山上的神灵保佑大运给他师傅托的梦。
所以从古代传下来的老俗话是很有道理的:若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人在做事天在看,多行不义必自毙.......
相关问答
山东 临朐 怎么样?值得待五年吗?没去过啊。这要看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啦,想安逸捉襟见肘吃不饱饿不死过一生,这是最好的选择。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到海里拼搏的,找算命的看看你适合哪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