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锦绣发商贸有限公司

盛泽算命 吴江名中医金储之

发布时间:2024-11-24 05:11:56

吴江名中医金储之

编 者 按:

2017年7月4日,受档案局邀请,回吴江家乡探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依工教授和他的夫人金季男中医师来到吴江档案馆参观访问。在档案局人员陪同下,陈教授夫妇参观了档案馆展览,并与档案局局长沈卫新、副局长范红明等人进行座谈。区档案局沈卫新局长介绍了吴江重视民生、名人档案工作,建立完善的资源体系的工作做法。 在交谈中,我们获悉金季男女士的父亲就是曾经参与吴江中医院创建并长期担任院长职务的著名中医金储之先生,并有大量金储之先生个人资料在平望家中保存。7月7日,陈依工、金季男夫妇再次来到档案馆,带来了金储之先生的照片、毕业证书、获奖证书、手稿、著作等几十件资料,部分交给档案局保存,另有部分由档案局制作复制件。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我们进行分门别类,建立了金储之名人档案,并对重要的证书、记录进行扫描复制,做好备份。同时,聘请王彩凤女士系统整理金储之先生个人资料,形成了本文,向社会大众宣传吴江的中医文化和金储之先生的个人事迹。

陈依工、金季男夫妇与档案局局长沈卫新(左三)、副局长范红明(右一)、编研征集科科长钱晓燕(右二)交流

陈依工、金季男夫妇与档案局人员合影

陈依工教授(左二)参观吴江名人展馆

吴江中医事业源远流长,据《吴江卫生志》记载,最早出现确切年份的是洪武十五年(1382),奉命为马皇后治病的周鏐,于明洪武初被征入太医院,曾担任院使。建文年间的袁颢,家族蒙难后,隐居专攻医术,著有《袁氏痘疹全书》五卷。清朝的徐大椿(徐灵胎),更是医学著作等身,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十六年(1771),两次被召入京为皇族大臣治病。金诵盘,民国5年(1916),任浙江督军府军医,嗣后赴广东任黄埔军校卫生处处长,孙中山先生为其题辞“是医国手”。

金储之

民国22年(1933),年仅14岁的金储之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四年的中医学习,让金储之成为了解放前吴江县中医界少数几位具有正规学历的中医师。

一、父亲的爱好,让金储之走上了从医职业

金储之在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的毕业证书

在旧时人的观念里,若按三教九流来划分地位的话,医者归“医卜”流,跟算命的属于一类,可见其地位之低下。在民间虽有“荒年饿不着手艺人”一说,但这于金储之的父亲金灿云老爷子而言,似乎不存在这样的担忧。因为,金家祖上是经营木材生意的,金老爷子自己就在吴江盛泽镇、太仓岳王镇等地开着“木行”。行医虽为“贱业”,但好歹也是一个识文断字的行当。酷爱看书的金老爷子,所看书籍中,最喜好的就是医书,他是一位中医学的仰望者、一位祖国中医文化的忠实粉丝。在智慧、善达的金老爷子心里,也许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想法,那就是:行医可以济人、善亲,每以太素脉悬断祸福,治病时常劝人迁善改过,此是善业,积德之业。加之,他那唯一的儿子金储之自幼身体单薄,权衡再三,金老爷子放弃了让儿子“子承父业”的传统想法,跑码头见过大世面的金灿云老爷子,索性把儿子送进了正规学堂——上海中国医学院,有好的医术,才能当更好的医生。

金储之医师考试及格证书

金储之,祖籍安徽,1919年1月9日生于吴江盛泽。1933年进入上海中国医学院,两年后转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37年,毕业后即悬壶太仓县岳王镇,从事中医内科。1944年,迁至平望镇,继续他的中医内科。至此,他一生扎根桑梓,救死扶伤,不辞辛劳。

《吴江卫生志》

《吴江卫生志》中记载金储之

《吴江卫生志》是这么评价金储之的:“先生居领导岗位30余年,从不脱离临床,对诊治血吸虫病、肠道寄生病和恶性疟疾积累了宝贵的临床资料,凡遇疑难、重危病人,宵衣旰食,从不轻易放弃,对贫者除免费诊疗外,还馈赠衣物,让他们安心治病,在同行和病人中卓有威望。从医60余年,服务桑梓,成果甚丰。”

《吴江卫生志》是2007年3月才逐步开始部分志稿的编写工作,而金储之先生去世于2004年9月,这应该不是虚词,而是世人对逝者的“盖棺定论”,这是公正,是嘉许,更是敬仰!

二、吴江医界唯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之人

金储之任职平望医院

金储之担任江苏省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资料

铁肩担道义,大爱之人才有大作为。1951年11月,金储之与黄德亨等18名个体开业医生自筹资金,成立了平望联合医院。由于金储之在临床、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和荣誉。1954年,当时只有35岁的他被任命为江苏省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出席华东地区中医代表大会,是所有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与当时华东地区的领导一起研讨国家中医药政策的制定。还被邀为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学校(即现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筹备委员,赴南京工作。但他放弃了。那是因为建立伊始的平望联合医院需要他!因为他是老师,他的学生需要他!因为他是医生,他的病人更需要他!

获奖证书

省革委会奖状

省先进工作者证书

苏州市政府荣誉书

1956年6月,金储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出席江苏省文教群英会。1954年6月~1966年5月,先后当选为吴江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选为历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0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中医治疗血液病、肿瘤的临床研究。1977年,金储之与县内其他四名中医被评定为“江苏省名老中医”。1979年当选为苏州地区科学技术协会委员,1987年10月当选为吴江县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1年12月,晋升为主任中医师。1983年3月当选为苏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3月、1984年5月先后当选为吴江县第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12月,被录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1988年5月退休。1989年12月,被江苏省卫生厅编入《江苏高级医师专长介绍》。

金储之先生生活照

退休前,金储之先生历任吴江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平望分会副主任,平望联合医院副院长、院长,平望公社医院、平望公社卫生院、平望乡卫生院、平望镇卫生院、吴江县中医医院院长,吴江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吴江县分会副会长,吴江县医药卫生学会名誉副会长,吴江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等职务。

退休后,名声在外的金先生,也是退而不休,找上门的病人依旧络绎不绝,为了不让这些信任自己的病人绝望而回,他仍不辞辛劳地坚持为病人治病。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金储之写给女儿金季男、女婿陈依工、外孙女婷婷的信中提及将国务院津贴捐赠公益事宜

国务院为表彰金储之先生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做出的突出贡献,1993年10月始,给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直至2004年9月金储之先生去世。截至2017年,这仍是吴江卫生系统唯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从医者。

三、子女心中的父亲与病人眼中的金院长

《中国民间名人录》入选证书

金储之入选《当代中国医学家荟萃》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金储之整日都是忙碌的,但都是围着他的患者在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给人看病上。在儿女的记忆中,父亲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要看到他,只有去医院。父亲上班总比别人早,下班又总比别人晚,碰到危重病人,他可以长久地守在病房里,观察病人的变化。有时为病人的一张处方、一味药,常常思索到深夜。于是,“安定”成了他自己不可少的常备药。因长期超负荷工作,他还患有严重的肺病、胃病,一次次地给自己开方配药,一贴贴地给自己灌汤喝药,似乎乐在其中,他把自己身上的病痛当成了病人的,不断地摸索着、试验着、调整着……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位十分认真负责的医生,一本笔记本从不离手。他每天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昨天看过的还没来得及记录下来的患者病情,如什么病症,病情发展,用了什么方子等等,都要做详细病案。“父亲记忆力非常好,哪个病人怎么治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长年累月下来,父亲的笔记本积攒了好几大箱子。父亲对病症的研究,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那种对专业的孜孜以求,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长子金跃德说。

《江苏科技群英志》记载金储之事迹

1954年获邀出席华东区中医代表会议

金储之先生的医术在省内外都堪称一流的,而他的医德更是有口皆碑,是医者学习的楷模。早在五六十年代,大面积治疗血吸虫病人时,他就在治疗上、生活上千方百计地为那些血吸虫病人着想,大量使用中草药,既降低费用,又提高疗效,还为那些在医院过年的病人送去“年三十饭菜”。面对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但家境又十分贫困的血液病患者,金储之先生除了免费诊疗外,又馈赠衣物,让他们满意而归,安心治病。正因为如此,金储之先生吸引了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区的血液病患者。

金储之医案

在吴江区档案局收集的众多金储之先生的档案资料中,一本印有银色天安门暗红封面的笔记本很是抢眼,里面密密麻麻记满患者的病案。病案从1988年3月始,到1996年11月止。患者有附近乡镇的,也有江浙沪的,还有更远一些的,如安徽、山东、四川、山西等地的,病案涉及了乙肝、肺癌、肝癌、白血病等凶险之症,还有如骨髓瘤、精神兴奋症、美尼氏综合症等一些罕见之病。但笔记中较多的病案是肝病和血液病。金储之先生对患乙肝、肝癌和血液病等的患者,采用复诊跟踪的方法,从患者最初来时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等一一做详实记录,每次复诊的加、减、换药也都记录在案,甚至有些地方还说明加、减、换药的原因……人称“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金储之先生就是这么一位像守护孩童的父母、长者,守护着患者的康复与平安。

金储之医学通信

医学通信

病案笔记本中,还夹着不少没有信封的信件,从信的内容来看,几乎都是慕名来信请金储之先生开药方的,他们中有的是路太远,有的是病情太重。不管怎样,金储之先生都会竭尽全力,或开方子、或指点迷津,一一给予回复。其中,有一封白血病患者韩女士的信,令人读来唏嘘。在昏迷中,韩女士还心心念念地嘟哝着:金院长救救我!救救我!……家人要她配合医生救治,意识稍微清醒一点时,韩女士唯一条件就是到吴江中医院让金院长给自己治病……金储之先生对于病人而言,已经不仅仅是能治病的医生,更是能抚慰患者心灵的真正的白衣天使!

四、注重业有所长术有专攻

业有所长,术有专攻。这是自古以来技艺者十分看重的,也是力求的,特别是从医者。综观金储之先生在大半个世纪的从医生涯中,以为患者治病为己任的他,以自己的所长和专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精心医治着每一位患者。

金储之手稿

麻疹,是从旧时就一直延续不绝的病灾,盛行于春夏二季。其属过滤性病毒,祖国中医学早定其为急性传染疾患,故称它为“疫”。上世纪50年代前后,吴江乃至江浙沪一带,麻疹疫情较为严重,我国麻疹疫苗从1966年开始使用,此前预防和治疗麻疹没有特效药。从传统医学中寻找方法治疗麻疹,就成了中医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更成了金储之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麻疹特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看着本该活泼、天真的孩子,被病痛折磨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作为医生的金储之先生,真可谓是寝食难安。他不辞辛劳地整理前人对麻疹认证和治疗经验,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所得,千方百计地采用中药预防和治疗,减少患儿的病痛。

在治疗中,注重积累经验的金储之先生发现,钱乙(宋代著名儿科医家)的升麻葛根汤,是治疗麻疹的有效方剂。因此,他根据这一处方选出升麻甘草作为一组,葛根甘草为另一组,在患者中进行比对试用,以寻求更好的预防和治疗麻疹的验方。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升麻甘草汤制成喷雾,比葛根甘草粉内服效果要好得多,未经隔离仍达预防效果,特别适合在公共场合下用作预防,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而葛根粉内服,则适于感冒流行阶段,以减轻减弱感冒症状,从而阻断潜伏期麻疹。

金储之先生的《预防麻疹的实验报告》这一临床经验,在1959年第11期的《江苏中医》杂志上刊登推广。

早期,金储之先生就擅治伤寒,随后又专攻肝病。在充分吸收古代医典精华的同时,又综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每每此时,他都会以“医得”形式记录下来。长期以往,金储之先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如学习《医典运用刍议》《伤寒论》《温病学》等体会,并经过反复提炼,不断升华,产生了适用于伤寒、肺炎以及肝癌、胃癌等等的不少验方,使众多患者起死回生,也使晚期患者减轻了不少病痛。

金储之治疗血液病手稿和论文

中西医治疗贫血项目获奖证书

金储之写给女儿金季男、女婿陈依工、外孙女婷婷的信中谈到血液病研究

上世纪70年代起,金储之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对血液病的诊治。血液病为多发性难治疾病,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他潜心研治血液病30多年,独创了“滋养化瘀解毒法”“软坚化瘀解毒法”“熄风化瘀解毒法”“温运化瘀解毒法”等,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融中西医之长于一体的新疗法,十分有效。金储之先生还首创用中医方法治愈两例“勒——薛氏症”,在缓解白血病方面有验方、验案,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课题获苏州地区科技成果奖。多年中,总结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屡屡获奖。

金储之写给女儿金季男、女婿陈依工、外孙女婷婷的信中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

金储之先生虽出道中医,在临床中,常常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但对于癌症化疗,他却有自己的见解。在一本手写的病案笔记里,其中一页特别显眼,是用红笔写在这页的最顶端:“精气神三宝的威力:一个人的里存靠精、气、神,一个人的长寿,要保养和充养精气神;一般疾病是消耗精气神。癌症病人是破坏精气神。按照这个生存原则,治疗癌症长期或极量使用化疗是非常危险的,亦是不可取的,它可以加速人的衰弱与死亡。”

这,就是金储之,一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好医生!

五、再忙再累,也要把平生所学结集留下

《江苏中医》杂志

金储之手录的《上海中医药杂志》刊文要求

在金储之先生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行医水乡,救死扶伤,服务桑梓,临床、科研、著作成果甚丰,研治疑难杂症,独有创新。在收集到的金储之先生资料中,有好多张约稿单。如《上海中医药杂志》《江苏中医》等,纸张泛黄、纸质酥脆,其中一张日期清晰:1955年4月10日。从约稿言辞上看,金储之先生已是这些杂志的长期“撰稿人”。

金储之制定的临床手册

“著书立说”,先哲创造这一词汇,就是相生相连的。也许,正是这样的长期“立说”,金储之先生的“著书”便犹如水到渠成。1974年,他编写了《中医临证手册》。1980年,他又编写了《中医理法方药简编》。有一本叫《中医金氏临床手册》,是成于1987年劳动节,这是金储之先生纪念爱好中医、也是奠定自己从医生涯的父亲金灿云百岁阴寿,这还是金储之先生救死扶伤50年来的总结——第一本自己的书。该临床手册全部采用蜡纸刻写而成,3A纸,共56页,主治类别有“肿瘤与血液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传染病”“皮肤病”“妇科病”等等,几乎涉及了内科的所有疾病。其编后语有这样的一段话:医生讲道德,早在南齐《诸氏遗书》已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仁爱”“聪明”“理达”“廉洁淳良”是做医生的条件。医生的素质,还应该有“矢志以养操”,是指医生在志意上要具备事业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克己以养性”,是指医生在对待自己的职业,要养成细心、耐心和诚心;“勤奋以养才”,是指医生在学业上要体现出专心、虚心和恒心。用这三句话作为医德、医风、医才的概括,就不难治好他人的重病而亦治好自己的弊病。

金储之先生是一位心怀感恩的好儿子、好父亲、好同事。在短短的五百来字的编后语中,他感恩爱好祖国中医学的父亲“送我进中医学校攻读”,他感恩县卫生局领导的重视,他感恩同事的鼎力相助,他还感恩儿子金跃德、儿媳邵继芳……

在长子金跃德心中,父亲从医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怕担责。什么样的危重病人,他都敢收治,明明知道其已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但他还会全力救治,减少其病痛。好多时候,父亲甚至是守护在临终病人床前,他会将患者生命尽可能的延长,只为患同样疾病的患者积累经验,他宝贵着、敬重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

《莺湖医集》

《中医治疗血液病》

金储之写给女儿金季男、女婿陈依工的信中谈及《莺湖医集》出版事宜

1988年退休以后,金储之先生仍孜孜不倦,潜心著作。1992年6月,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他的46万字中医专著《莺湖医集》,该书体裁新颖,内容丰富,是继承创新传统理法方药的结晶,为传薪秘要之作。1999年7月,金储之先生已是80岁高龄,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又一力作——《中医治疗血液病》。该书实用性强,为研治血液病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血液病患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咨询问答。

金储之被聘为指导老师

在临床、科研、著述的同时,金储之先生甘为人梯,对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除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师承带徒方式培养了30余名学生外,在他的努力和主持下,70年代办起了吴江县“西学中”学习班;80年代初又举办了吴江县中医提高班,其后又成功地举办了吴江县乡村医生中医班。办班期间,金储之先生亲自任教,深入浅出,谆谆善导,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无私奉献,为普及中医知识、发展吴江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贡献巨大,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吴江区、甚至苏州地区的中医学科带头人。

六、中医世家多传人

金储之与妻子费美云共育有三女二子,他那“救死扶伤”的医德,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后代中根植、发芽、开花。特别是三女儿金季男和长子金跃德,从小受父亲治病救人的感染至深,立志从医,救死扶伤,传承着祖父和父亲挚爱的中医衣钵。

金季男

金季男在京朋汇名老中医堂的门诊介绍

金季男发表在《养生大世界》上的中医养生文章

1973年,17岁的三女儿金季男,跟随父亲学中医,常伴他坐诊、查房、抢救,还随父亲到外地出诊,深得真传。直到1991年35岁作为军人家属随军,她才离开父亲,到山东、北京继续从事中医工作,先后在多家部队医院当主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儿科、妇科等多种疾病,治病、保健、养生自成一格,曾荣立军队三等功一次,荣获“巾帼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退休后的她,受聘北京京朋汇名老中医堂、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医医院等,指导中医医术,面向社会问诊。

金跃德在诊所问诊

金跃德的诊所药房

金跃德准备寄给外地患者的药材

1979年,长子金跃德从部队回来,磨蹭到了父亲身边,他也一心想学中医。那时,整个苏州地区已经取缔了“带徒学医”这一传统做法。看在儿子斩钉截铁的份上,金储之向上级主管部门吐露了这一心声。基于金储之“名师出高徒”的声望,由苏州地区卫生局特批,金跃德如愿以偿地师承自己的父亲,学习中医医术。经过刻苦钻研,金跃德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后因种种原因,他一度受聘于政府部门和银行,但不管在哪里,人们见着他还是金医生长金医生短地问病求医一番,而他也似乎好这一口。细细思量,其实打内心里就根本抹不去从小刻进骨子里父亲那治病救人的一幕幕。2001年3月,他开设了“金跃德中医诊所”,秉承父亲对白血病有专攻的衣钵,中医主治血液病。这对日益增多的白血病及血液病患者而言,不啻是一种福音。十多年来,金跃德救治过无数的患者,特别是白血病患者。曾有一位白血病男患者,患病时还是弱冠少年,现在都已结婚生子,医患两家一直保持着联系,前不久那患者发来刚出生不久女儿的照片,微信开头是这样称呼的:“恩人”。也有患者给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字时,执意要放“金跃德”的一个字在里边,铭记救命之恩……说到这,金医生不由得哽咽了……他说,来自己这里看病的,几乎都是被大医院退回来准备后事的危重病人,他们都已举债累累,或辗转或正巧听到有这么一处能医治白血病的地方,在患者和家人心中,“金跃德”就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有些病人配了药,实在拿不出钱,就跪在自己面前……“恩人”“放一个字”,或许这是对医者的最高褒奖和慰藉。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让金储之欣慰的是,在女儿金季男、儿子金跃德的身后,他的孙辈们也站到了救死扶伤的最前沿。

陈旸在中国武警总医院的个人介绍

陈旸在《中华灾害救援医学》上发表的文章

金季男的女儿陈旸,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本硕连读毕业后,特招入伍,现为武警总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在“中国武警总医院”导医的“中医科专业团队”栏里,是这样介绍陈旸的:师从中医心血管专家郭维琴教授,擅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支架术后再狭窄、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等心血管病症。幼承家训,对治疗肺系疾病、脾胃病、血液病和儿科病,有一定经验。

而在金跃德的家中,其妻子邵继芳是医生,儿子邵嘉鑫数年前参加高考,金跃德力挺儿子报考医学院。现在,儿子邵嘉鑫已是吴江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儿媳是肿瘤内科医生。

金储之与女儿金季男、外孙女陈旸在家中

金储之与外孙女陈旸在长城上留影

区档案局副局长范红明、作者灵犀采访金跃德

除此,金储之的大女儿金驾男先在平望公社医院当化验员,后为中医院药师;二女儿金如男的女儿张玲,是吴江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主治医师;小儿子金进亨的儿媳李珠圆为吴江第二人民医院护士。另外,还有金储之的二外甥女金玲为吴江中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三外甥女金伦是吴江中医院中药师。而金储之先生的爱人费美云,也曾是医院的化验科医护人员,在子女尚小偶尔要请假照料一下时,被身为院领导的金储之先生带头精简回了家,当起了全职太太,现年94岁。金储之先生的妹妹金巧秀,早年就是平望联合医院的妇产科医生,直至到55岁退休,今年已是96岁高龄。

金储之先生写的代前言

古有征战年代的满门忠烈,现有和平时期的一门医者。不管是坐诊于“中国武警总医院”,还是救治于“金跃德中医诊所”,金家后人继承的不仅仅是金储之的中医医术,更是中华崇高医德的传承,这也正是金灿云老爷子、金储之先生为之努力,想要的结果!

结束语

在反复翻阅保存在吴江区档案局的金储之先生资料时,总有一个疑问萦绕于心,那就是:金储之先生的出生年月与身份证有误。在几乎所有的报表、报道、以及他晚年出版那两本重要医书的作者简介中,甚至连追悼词里,出生都是“1919年1月9日”,而他的身份证却是“1918年12月8日”。原来,金储之先生身份证上的是阴历生辰。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意,在“191919”那天出生的金储之先生,以“要救”为一生追求目标,去践行着一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是上苍赋予他的天职吗?

作者:灵犀

文字编辑:王来刚、徐剑

技术编辑:吴英

照片来源:金季男、馆藏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 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北浜陈事

日前,盛泽镇北浜路进行了微改造,路面整修一新,三线入地,新植大树添绿,鲜花绽放街头。

微改造后的北浜路,路旁大树添绿(杨传泳提供)

微改造后的北浜路,路旁鲜花绽放(杨传泳提供)

遥想曾经,填北浜河造路遂有了北浜路。北浜路全长约160米,北浜南岸多为徐宅等民居,北浜北岸则商店集聚,里安桥横跨两岸。北浜两岸还贯通鲍家弄、筘店弄、申家弄、潘家弄、北斗弄、南十字弄、十字弄、天灯弄、备弄等弄堂小巷,像篦箕一般排列着。1982年11月,北浜路处新搭建玻璃钢顶棚,又建起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后于2021年恢复北浜路道路。

筘店弄(杨传泳提供)

申家弄(杨传泳提供)

潘家弄(杨传泳提供)

沧桑巨变,岁月留痕。北浜保有着原住民心中抹不去的美好回忆,那儿有:小庙,茶馆书场,古桥,古弄,古宅、往来船运、街市酒肆、美食小吃……浜底小庙,名曰“路头堂”。清代《盛湖志》卷六载,“路头堂,祀行神。一在充字圩中明湾,一在西肠圩北浜。”那里供奉着路头菩萨,每逢年初四夜,民众抬着他巡行于市,鸣锣开道,焚香烛放鞭炮,商店店铺、街坊邻居开门纳福,喜迎财神到家。“路头堂”旁建有一屋,住有更夫。每当夜晚,更夫手执灯笼和竹梆,定时打更,穿街走巷,口喊“火烛小心”,提醒民众防火。

清《盛湖志》

“路头堂”北侧建有坐北朝南的凤园书场,由王姓凤阿姐经营。凤园书场这儿原有个老虎灶,除供应茶水外,午晚还兼营书场生意。书场创办于1939年1月,设一书坛,茶桌与条凳,供听客享用。盛泽的书场,在中场休息后有免费的“戤壁书”听(注:指的是没有票没有座,靠在墙壁蹭书听),以烘托氛围,增加人气。我家离书场较近,故有时在放学后,我就会到那里听“戤壁书”。尽管少儿时听不懂“弹词”,但表演的“评话”就像讲故事一样,十分引人入胜,我从中领略到苏州评弹妙就妙在“说噱弹唱”,不愧为“中国最美声音”。来凤园演出的艺人不少是“评弹响档”(注:拥有名气的评弹艺人),常州评弹团的王凤珠姐妹就曾来演出过《宝莲灯》,上海艺人陈卫伯还成为了盛泽女婿呢!后来,凤园并入登椿园。之后,书场这块地先后建起鞋帽社,也办过群力厂小学。

旧时书场

凤园书场东侧是潘家弄,弄口与北浜相连处有一民宅,是以“妙音静深巷,香茗溢庭院”而闻名的“兰露居”,这是“居士林”的边门,而“山门”(注:一般指寺院正门门楼)在北浜。居士林有88间房,3进,面积约592平方米,原为“舜湖觉善念佛林”,于民国25年(1936年)由西庙迁至于此。居士林规模不大,佛像不大,但有善男信女定期集聚念经。1981年,居士林更名为吴江佛教居士林,隶属于苏州西园寺。2003年2月,在海角湾(目澜洲南门外)易地重建的居士林启用,现占地4.5亩,建筑面积1880平方米。

盛泽佛教居士林(20世纪90年代,杨传泳提供)

里安桥,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建,同治六年(1867年)修。其名寓意乡里平安,而平安正是民众所祈。1950年8月,以“里安”命名的街道居委会成立,设于申家弄。2002年9月,以“里安”命名的社区居委会成立,设于乌新桥东岸6号。

里安桥北堍的申家弄是一条丝绸文化底蕴深厚的弄堂。铺上厚实的条石,石板刻录了里弄人家的生活。弄内有5处全国文保普查中确认的古建老宅,这些古宅墙面斑驳,显得那么苍老而静谧,背后却有着昔日的辉煌。其中,汪宅的汪永亨昌记绸行便是吴江丝绸界的翘楚,是盛泽绸品在国内外展览会上获奖最多的一家,曾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上获得最优等奖。

汪永亨昌记绸行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上所获金牌

斗转星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盛泽人民投入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凤园及其周围民宅建起手工业中心社及其下属鞋帽生产合作社。1970年,潘家弄开设盛泽镇街道系统综合服务厂纺器五金车间,后发展成为纺器五金厂。居士林东侧的金属电器厂则是由白铁社、黑铁社于1964年合并组建的,后逐步发展成无线电厂,生产晶体管、空气调节器等组件,最后并入新生丝织厂。该厂的对面,于1959年2月办起盛泽社会福利第一棉纱厂,又称土布厂。工人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工厂不断壮大,后发展成为群力丝棉织社、群力织布厂,直至建成颇具规模的新达丝织厂。这家“里弄工厂”的发展之路,正是盛泽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生丝织厂

北浜路并不长,但不乏繁华,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其东口连通新桥河,呈喇叭形,水面较阔。以前曾因停泊花船,名为“花船汇”,后废其名。在蔬菜产出旺季,贩售菜的船特多,船主上街,便暂停于此,以致舟楫塞港。开往上海的华家轮船也停泊于河中,清代时为手摇货船,至民国改为机动船。如此交通鼎盛,店铺便应运开张,据多位耄耋老人回忆,老北浜路店肆甚多,有:张大毛剃头店、薛家剃头店、朱记丝行、徐家火腿店、陈记线作店、凤山白铁摊、徐记饲料店、五和米行(后改服装店)、陈老虎菜行,王记糖果店、雕花店、华家茶馆、张家茶馆、纸张店、算命店铺,还有专营丝绸业特需器材的筘店……位于里安桥北堍的小吃店也享誉全镇。由无锡人朱阿二开设的小吃店专营肉嵌面筋,朱阿二先将肉嵌面筋入油锅氽煮,粉丝串汤,出锅前撒上葱花,入口时味美爽口。后来朱阿二的小吃店扩大品种,还供应馄饨、汤面、烧饼。沈桐生饭店的招牌菜一一菜鸡,色香味俱佳,颇有名气,菱角上市的时候还兼营“铜锅热菱”。大跃进年代,街道还在申家弄西侧办起食堂,平价供应饭菜,便利了不少附近居民。

为适应居民医疗之需,浙江平湖中医胡天一在北浜路一带开设针灸科,西医杨熙荣拥有较为先进的医疗设施。中医金鲁望,是黄埔军校学生,先后在盛泽华阳堂弄、红坊弄、潇湘弄、中浜工农诊所行医,后来又在路头堂开设诊所。金鲁望是著名的中医内科、妇科专家,用药圆活机灵,留下诸多验方,口碑较佳,其弟子沈兆熊被评为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

北浜由河成路,老宅依旧,留住了乡愁,留下了时代前进的跫音,今又逢上城镇微改造的机遇,保存历史风貌,又焕新高颜值,又是何等的美事啊!

北浜路墙绘(杨传泳提供)

◆ 作 者:杨传泳

◆ 责 编:沈思言

◆ 美 编:潘 莉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杨传泳,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 稿 启 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地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相关问答

问一下大家,你们那结婚有合八字,看属相的风俗嘛?

我们结婚还真没有合八字,也不知道怎么合八字。后来发生一件事情,让我知道了即使是现代社会,还有很多人结婚依旧合八字。说起这个事情,也有小十年了。秋天的...

有什么经历让你觉得中医真的博大精深?

我用事实证明中医的强大,关于这个问题我站在祖传中医的角度来说明一下中医的强大。首先,要提到的一点是中医为什么能够传承几千年的问题?其次,为什么中国的...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