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子非鱼 《道德经》:十大天规,不可打破,君子知命不算命
《道德经》:十大天规,不可打破,君子知命不算命
一、流水不争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
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
“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
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就像流水一样,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细水长流,以待迸发。经验要靠经历才能获得丰厚的积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过思考感悟后,循序渐进,拥有发现细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击而破。
二、嗜欲深者天机浅
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相应地缺少智慧与灵性。
玩物丧志,贪欲败身。
生活中贪财、贪权、贪色的人,没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
一个人如果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不懂得节制欲望,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三、君子知命不算命
万事万物有时、有运、有势。
“时”是时机,有天时而运气未至,也难免落空;“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没和合时,运自然不动,运不启动,人也受困;“势”是势差,势差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统称为“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知命,首先是知“己命”,就是要知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立身、处世;其次是知“天命”,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从而能够顺天应命。
一个人知命以后,心中没有疑惑,能够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
四、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算计着自己的收益,进而算计着别人。
千算万算,人算不如天算;算来算去,算自己!
天就一算,算什么呢?算每个人的“德”。
天地无私,唯德是亲,积一点德,就修一点福。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随之!
五、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世俗的人情根据人的处境穷通而变冷变暖,人的脸也随着对方地位的高低,而变得热情或者冷淡。
趋炎附势,是世人之常态。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看淡人情的变化,失意时受到冷落,也不必骂一句“狗眼看人低”;得意时受到追捧,也不必飘飘然,还是要保留一点清醒!
俗话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
真诚待人,以真面目见人,这个要认真;至于对方是否真诚,是否真面目,却不必太认真!
六、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修直挺拔的树木先遭到砍伐,水质甘甜的井先枯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常立于人前,必遭人忌恨!
“见不得别人好”的心态,是人类忌妒情感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所以,一个人有才华是好事,但是不要四处张扬,锋芒毕露。恃才傲物,只能显出自身的浅薄,也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七、中心态平和,做事中庸,这样的人是有福的,而性格偏激执拗的人往往生活不顺利,甚至惹来祸患。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几个人才,其中一个是刘锡鸿。刘锡鸿文笔很好,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在当时很有名气。
接见后,曾国藩认为,刘锡鸿“满腔不平之气”,恐怕不能长久。
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方国家,两人意见不和。
刘锡鸿写信给朝廷,说郭嵩焘带小老婆出国,与外国人往来密切,有辱国家形象。郭嵩焘也写信给朝廷,说刘锡鸿偷了外国人的手表。
当时主政的是李鸿章,与郭嵩焘关系密切,于是将刘锡鸿撤回,以后不再设副使。
刘锡鸿对此十分怨恨,上书皇帝,列举李鸿章有十大可杀之罪。当时朝廷正倚重李鸿章办外交,没有理会刘锡鸿。
刘锡鸿气愤难平,变得更加偏激,常常对人出言不逊,同乡对他都敬而远之,刘锡鸿设宴席请客,竟然没有一个人去,不久他忧郁而死。
和为福,偏激为灾
八、少事为福,多心招祸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烦心的事,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
常言道:“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是非的根源往往在于人的多心,多心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
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琐事缠身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宁静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九、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真实与虚幻,高雅与低俗,这都是相对的。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做梦也是人生。尽管“黄粱美梦”、“痴人说梦”、“白日做梦”等常被人笑话,然而上天把一日分为昼夜,就是让我们一半在现实中,一半在梦乡里!
莲花出于污泥,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俗到了极点,就是雅的极至,就如佛家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两者是相通相融的。
十、两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
古人说:“多言为处世第一病。动不如静,语不如默。”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的越多,彼此的距离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因此,若真没话,那就别说。
古人认为,“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最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候并不是光彩照人,反倒是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更显得高深莫测!
看起来让人焦虑甚至可怕的画,能有观众吗?
《走钢丝的人》 吉恩·路易斯·福兰 收藏于芝加哥艺术馆
橙卉布鲁姆咖啡馆
由于持续高温,天气炎热,艺术大师们不得不钻进咖啡馆纳凉。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跟他们聊聊吧!
艺术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艺术家表达了真实的内心,才拥有了动人的力量。 蒙克、席勒、劳特累克描绘的人物不美,甚至丑,但却总有几幅画能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打动你,为什么?因为这样的画作是用“心”而作,不是脑子里想着怎样让人喜欢而作。
《窗边女孩》 爱德华·蒙克 收藏于芝加哥艺术馆
有灵魂的艺术,是能表达艺术家真情实感的,这其中包括看起来“丑”的作品,也仍然有看起来就美的作品。 你能说雷诺阿故意用美的作品取悦大家吗?这也不一定,人家雷诺阿说他就爱画美好的,他觉得人生中不美好的事物太多,没必要再画让人难受的东西。他这个观点也很成立,而且我相信可能是大多数人的观点,毕竟爱美是人之天性。
不过,也要允许人表达其他情绪,人不可能24小时一直乐呵呵,人生也不只是乐观快乐的直线,中间的坎坷沟壑都是必经之路。所以承认并接受,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喜欢看喜剧,因为它让我们开心,但你去看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有喜剧有悲剧,真正能打动人心让人铭记的,反而是悲剧。悲剧的意义,在于用苦难让人珍惜美好 ,就像日出日落月有阴晴,有了对比,才能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一个整天晒太阳的人,会觉得阳光刺眼觉得热,当他到了严寒的冰雪之地,可能会怀念曾经阳光下的温暖。
《红磨坊的英国人》 图卢兹·劳特累克 收藏于芝加哥艺术馆
图卢兹·劳特累克曾说:“我致力于创作真实而非理想,这或许是缺点。虽然我并不喜欢丑陋的东西,但我对它仍带有几分兴趣地涂上颜色,或画成圆形,或使之发光......”
不过,我也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画面让人产生不适了,是不是它被传播和流通的机会就少了,那么观众也更少了?
答案是,确实如此。
可是,这不符合现今网络时代的社交规则啊,这不就相当于没人点赞点“在看”了吗?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些困惑,创作美妙的作品,让别人心情愉悦,粉丝也随之而来;创作符合自我内心的真实作品,可能会让人不适,粉丝也弃你而去……
那好,那就找个平衡点吧,中庸一下。
可是痛苦和快乐本来就存在于两极,怎么中和?把画面切成两半,一样一半可能可以(嗯,弗里达确实画过这样的画,可以去看看她的《两个弗里达》,链接在这儿:
令人唏嘘!揭开《寻梦环游记》的隐藏故事线,你可知道弗里达?
《自画像》 文森特·梵高 收藏于芝加哥艺术馆
不过我纠结了一阵这个问题后,忽然灵光乍现,逻辑上线,开了窍。
且听我来分解。
我们现在讨论的画,是艺术作品,是能表达真实情感的作品,它不以吸引粉丝和关注为目的,它是一种情绪抒发,不管是美好的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扭曲的。 当情感真正融入每一条线,每一个色块,它的魔力就是:能吸引跟它同样情绪频率的人,也就是产生共鸣。不仅绘画,音乐也是同样道理。最近流行的“网抑云”现象,也是一种群体共鸣。 这种人类情感,是确实存在的,与其压抑,不如合理抒发,然后,随着太阳升起,它也就自然消散了……
不过利用人性弱点来做有目的性的营销,就另当别论了。 因为作品背后的动机,不是单纯地抒发。这时候的作品,应该说是一种商业作品。 目的是吸引更多观众,或赚取利润。运营需要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和设计产品,才能有更多人群支持,才能坐享流量,才能大量销售……这个时候的商业作品,当然需要取悦受众了。
那么纯艺术作品,就没办法吸粉吗?那也不一定。梵高生前穷困潦倒,没人买他的画,但如今,梵高主题马克杯、环保袋、雨伞、T恤衫铺天盖地,全世界都知道他,只是梵高自己不知道他火了。
选择创作艺术作品,就选择了一条不一定能看到名利的道路。 有人名利双收如毕加索达利,也有人凄凄惨惨戚戚(其实这样的评价也是站在世俗标准上,你所认为的凄惨之人,真觉得自己凄惨吗?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算命者》 乔治·德拉图尔 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所以,创作之前,请先思考一下,你要做艺术作品,还是商业作品?
到底为谁创作,也就有了答案。
相关问答
孔子曰:鱼,无鱗,不食,是指什么鱼?鱼亦曾曰:子非鱼,安知孔子不食无鳞鱼也乎!有无鳞鱼告曰,鱼食蛆,蛆食孔子,孔子食鱼……此乃循环经济之生态食物链之乎者也~~[捂脸][笑哭][我想静静][抠鼻][抠...
诸子百家有多少家?除了儒道,其余都去哪里了?诸子百家之中有出处的189家,没名字的有上千家,只有统计数据,看着规模挺大,但绝大部分并没有形成流派,只是一种主流学术的分支观点。分类先秦时期有四大显...二...